李铁柱没办法,不能将自己投机倒把挣的钱,直接拿出来用,只能找大队借了钱,打算在村边盖一间小平房先住着。
可这么冷的天,房子一时半会儿盖不好,她也不能一直住在医院。
林母知道后,心疼得直掉眼泪,可林父坚决不松口,说除非女儿离婚,否则坚决不让她回娘家。
林母只能求着儿媳,希望能让林晓芸先住在她这里。
胡红霞本性善良,也不忌讳她刚小产,二话没说就去医院帮着收拾东西,把林晓芸接回了家。
所以这句感谢,胡红霞当之无愧。
……
宋心悦离开筒子楼,裹紧外套就往家走。
刚推开顾家院门,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鸡汤香味。
姚玉兰看到她回来,立马笑着招手:“心悦,回来了!快进来,妈给你炖了鸡汤,赶紧趁热喝一碗,补补身子。”
说着,便端着砂锅往堂屋走。
宋心悦笑着应了一声,跟着进了堂屋,接过姚玉兰刚盛好的鸡汤。
金黄的鸡汤冒着热气,里面还飘着几颗红枣,喝一口暖到心底:“谢谢妈,真好喝。”
她没看到王雅琴的身影,好奇地问:“咦,嫂子呢?”
顾老太太笑着解释:“你嫂子给清瑶送饭去了。”
宋心悦点了点头,安心地坐在桌边喝鸡汤。
刚喝了半碗,顾振邦从外面回来,脸上带着几分严肃,他清了清嗓子,对着众人说:“刚从厂里回来,上头下了新通知 ,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。凡是 1966 年到 1968 年毕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,没有结婚、没有工作的,全部都要下乡。”
这话一出,屋里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。
姚玉兰惊讶道:“都得下乡吗?雅琴的小弟已经下乡了,她小妹跟心悦一般大,今年才毕业的。”
顾振邦点头:“也要下乡!”
姚玉兰叹息的摇摇头,随即庆幸道:“还好咱们家的孩子,都不符合下乡的标准。”
顾振邦却皱着眉,语气郑重地说:“这话可不能出去说。毕竟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不多。如今提倡晚婚,这此要下乡的人结婚的少,有正式工作的更少。咱们家孩子无需下乡,已经是万幸了,别在外头说这些,省得招人嫉妒,惹来不必要的麻烦。”
姚玉兰立即点点头。她明白顾振邦的顾虑。
毕竟这年头,眼红别人、背后使绊子的人不在少数,低调才能安稳过日子。
顾老太太知道,自己儿媳虽然大大咧咧,但在外面说话很有分寸,便笑着安慰:“不用这么严肃,知青下乡是上头的政策,咱们家清瑶也在乡下待了五年才回来的,清宴又在部队当兵。也算是为国家建设做了贡献。”
“就连心悦也是独生子女,本就不在下乡的范围内。”
人参鸡汤
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家属院里彻底慌了神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符合下乡政策的孩子,之前号召知青下乡,大多是针对毕业后没找到工作的无业游民,一家出一个应付一下就行,可这次的范围却是大面积的,只要符合条件的,一个都跑不了。
有的人家有好几个儿子,个个都符合下乡条件,到底留哪个在城里,反倒成了难题,家里天天吵得鸡飞狗跳。
而且政策要求十天内筹备好,必须赶在年底前把知青送到乡下,时间紧迫得让人喘不过气。
供销社也因此变得格外忙碌。大家都在忙着给即将下乡的孩子置办生活用品,布料、棉花、搪瓷盆、暖水瓶,凡是能用到的,都想多买些。不过宋心悦所在的副食柜台倒不算忙,毕竟粮油盐,这些,不需要大老远带去乡下。
王雅琴负责的日杂柜台却忙得团团转,搪瓷盆、针线、生活用品的需求猛增,她从早到晚都没歇过脚。
更让王雅琴头疼的是,她的亲戚多,这段时间天天有人上门求她帮忙弄些供销社的瑕疵品。
瑕疵品价格便宜,还不用票,很适合下乡用。可需求实在太大,王雅琴自家妹子还需要这些,那些亲戚根本帮不过来,只能一个个委婉拒绝,为此还得罪了几个亲戚。
很快,十天的筹备期就到了。城里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,主要街道上挂满了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的标语,锣鼓声、鞭炮声此起彼伏。
即将下乡的知青们胸前佩戴着大红花,在家人的送别声中,分批乘坐火车、汽车,朝着偏远的乡下出发。
看着那一张张忐忑的年轻脸庞,宋心悦心里满是感慨。
这一批好歹年纪十七十八岁左右,可接下来还有一批十四五岁的在校中学生也会在接下来几年,陆续补上。
……
自打入冬后,宋向阳就没断过给宋心悦寄包裹。
前几次寄来的有晒干的木耳、榛蘑,还有颗粒饱满的红松籽、香甜的椴树蜜,甚至还有红肠,都是东北那边的稀罕物。
这次更夸张,包裹

